
加快制造業轉型
編輯:2021-12-18 09:41:54
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還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偏高,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尚不完善,須依靠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
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應以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搶占競爭制高點為主要目標,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品牌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手段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制造業向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轉型,提升整體效益和綜合競爭力。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間經濟角力和競爭的主戰場,彰顯著綜合國力。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還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偏高,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尚不完善,須依靠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與此同時,創新驅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產業升級發展,制造業具有產業鏈條長、帶動作用大、創新活動密集、發展空間廣闊等特征,是產業創新發展的主體和中流砥柱。德國、美*國、日本等創新強國正是通過將創新成果源源不斷地應用到制造業,制造業升級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應以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搶占競爭制高點為主要目標,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品牌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手段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要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制造業向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轉型,提升整體效益和綜合競爭力。
制造業變革新趨勢
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孕育突破,發達重新審視發展戰略,紛紛提出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戰略布局,制造業格局發生深刻調整,新一輪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并帶來制造業技術體系、生產模式、組織形態的重大變革,制造業發展呈現出智能化、網絡化、服務化、綠色化等新趨勢。
(一)“大物移智云”加快發展,生產方式更加智能化
隨著“大物移智云”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智能技術日益滲透融入產品研發、設計、制造的全過程,推動產品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主要發達和跨國企業均把智能制造作為新一輪發展的主攻方向,德國提出工業4.0、美*國發展工業互聯網、法國實施未來工業計劃等,一些跨國企業也紛紛加大智能化改造、先進機器人研發的投入力度,傳統制造加速向以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制造為核心的智能制造轉變。據麥肯錫咨詢公司預測,到2025年,發達經濟體中15%-25%的企業制造將實現智能化和自動化,而新興經濟體中該比重將占5%-15%。
(二)規模化生產向定制化生產轉變,組織方式日益網絡化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廣普及,特別是互聯網的應用發展,帶來制造業生產方式的重大變化,也推動了制造企業組織流程和管理模式的創新,內部組織扁平化和資源配置全*球化成為制造企業培育競爭優勢的新途徑。與此同時,網絡發展帶來的眾創、眾包、******、線上線下互動等方式,可以匯聚全*球的創新資源為企業提供生產研發服務,網絡協同創新成為新的風向標。
(三)生產制造和服務環節加速融合,產業鏈條服務化趨勢明顯
隨著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程度的加深,服務化已經成為引導制造產業升級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制造業走向高*級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服務型制造日益成為新的產業形勢,推動制造企業從單一產品提供商向產品與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產業價值鏈重心由生產端向研發設計、營銷服務等轉移,推動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快速興起。商業機器公司(IBM)、通用電氣公司(GE)、耐克(NIKE)、羅爾斯-羅伊斯航空發動機公司(ROLLS-ROYCE)、米其林輪胎等眾多知名跨國公司的主營業務都已經實現了由傳統制造向制造服務業轉型。
(四)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產過程加速綠色化
隨著制造業發展與資源環境制約矛盾的日益突出,為實現資源能源的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主要發達紛紛提出綠色化轉型戰略和理念,歐美的“綠色供應鏈”、“低碳革命”、日本的“零排放”等新的產品設計理念不斷興起,“綠色制造”等清潔生產過程日益普及,節能環保、新能源、再制造等產業快速發展,并成為發達重塑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我國制造業發展現狀和問題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經濟體工廠,形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總量規模大、參與分工程度高,在全*球制造業占據重要地位。
(一)總量規模全*球第*一
經過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工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不僅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也成為支撐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從國*際比較看,1990年我國制造業占比重為2.7%,居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 居第四;2010年為19.8%,超過美*國躍居第*一工業